為監管肉品安全,7月1日,《南海區肉品統一配送實施方案》推行 但遭屠戶和肉聯廠反對
業內人士認為,企業要完善操作流程,政府應加強補貼,完善監管機制
7月1日,《南海區肉品統一配送實施方案》全面推行。統一配送是為了有效監管運輸環節的肉類安全與衛生,以形成肉類安全“全鏈條”監管。但是此項政策從4月5日試運行以來,就遭到部分屠戶和南海區外一些肉聯廠的反對。
業內普遍認為,從長遠來看,肉類統一配送是一個趨勢,肉類行業冷鏈物流的建設更是不可或缺。但真正實施時卻遭到阻礙,問題到底出在哪兒?在全國范圍內,肉類冷鏈統一配送的條件成熟嗎?在流通市場,要實行肉類冷鏈統一配送,還需要哪些條件支持?
【事件】 廣東佛山南海肉品冷鏈統一配送受阻
4月11日起,《南海區肉品統一配送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正式實施,在6月底前實現全區市場肉品統一配送。
根據《方案》,南海定點屠宰企業須用符合相關要求、通過審核的配送專用車配送肉品,或者委托符合條件的運輸機構配送(被委托的機構不能為個人)。
按照佛山市經信局要求,南海區內定點屠宰企業所有肉品運輸車輛須在7月15日前按要求按標準配置。南海區外屠宰企業凡確定進入南海區市場進行肉品銷售的,需在7月5日前書面承諾,在過渡期內配置符合要求的冷鏈運輸車輛,并確保在8月31日配置到位。
“如果你愿意的話,你也可以不用肉聯廠的冷鏈車,可以自行購買,都沒有問題,只需在車身統一噴上標志就可以了。”南海區副區長李曉佳曾公開表示。
而據了解,此項政策在4月5日試運行階段就遭到了部分屠戶的反對。
【探因】
南海區《方案》出臺之前,肉品配送由肉販自行組織車輛運輸。運輸環節肉制品容易出問題,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里,不經過冷鏈運輸的肉品很容易發臭。冷鏈的統一配送是為了有效監管運輸環節的肉類安全與衛生。然而此政策,為什么會遭到反對呢?
■成本上升、賣相不好,觸動屠戶利益
政策的實施首先觸動了屠戶的利益。據了解,屠戶反對的原因不外乎兩點:一是運輸成本的上升壓縮了自身的利潤空間;二是經過冷鏈車運輸的肉品容易出水變白,造成不好的賣相。
“普通的運貨車7萬元左右,而冷藏車要21萬,成本價格是普通車的3倍。”河南華夏易通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郅英武說。
“政府對市場了解不夠,冷鏈資源太少。肉類需求多,但是冷鏈資源跟不上。”山東榮慶物流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宋華分析說,“成本壓在屠戶身上,政策的硬性規定又不得不實行,所以就在途中做手腳。”
另外,冷鏈實際上不僅僅包括運輸,還包括冷凍加工、冷凍貯藏和冷凍銷售等環節,如果單獨在運輸環節增加冷鏈,會導致終端市場的肉品顏色發白,鮮潤度下降,被人懷疑是注水肉,最終對屠戶經營帶來損失。
“事實上我們也一直在推廣共同配送,號召全程冷鏈,就怕‘斷鏈’。”郅英武說,“國外很早就已經實現從屠宰加工開始,從車間到冷庫再到客戶,都是在低溫條件下進行的。”
■操作不規范,有關部門缺乏監管
其實從冷藏車的溫度就可以看出操作過程中的問題,而且也反映出了監管的相應“真空”。一個是運輸過程中的標準化流程操作問題,一個是相應的監管機制是否健全的問題。
“冷鏈中的中間交接的環節非常重要。”郅英武說,“像有的地方現在已經有密封的月臺,跟車輛有平行的升降門。冷藏車在裝載之前已經預冷到10℃以下,跟倉庫的溫度基本保持一致,加大了‘無縫對接’的程度。”
郅英武認為,在流通市場的交接環節處理不好,很容易產生肉品的溫度波動。“如果溫度沒有控制好,可能后期的肉品還沒有常溫下的看起來更鮮紅、更嫩,所以說溫度的控制非常非常關鍵。”
“有人監管嗎?誰來監管?”郅英武反問道。他認為,設備達標了,就要確定有標準的操作流程。“一方面看政府,一方面看企業。政策有了,就要問問相關部門是否按照要求去做的。冷鏈是一個鏈,而不是某個點,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不行。”
■傳統觀念束縛冷鏈發展,設備使用率低
數據顯示,我國仍有大約90%的肉類產品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。
《肉類工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中,也提出要將肉類冷鏈流通率提高到30%。但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,多數消費者對冷鮮肉還沒有正確認識,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冷鏈的發展。
另一位做冷鏈物流的專業人士說,冷鏈的相關技術和設備并不缺乏,主要就是設備使用率低下。
他分析,設備使用率低下,一是因為好多的肉類運輸還是沒有用冷鏈,就是簡單的吊車那種,或者普通貨車加棉被。二是就算在硬性規定下,冷鏈的使用也只是個擺設。“就拿這個事件來說,雖然配備了冷鏈運輸,但是僅有2臺冷藏車符合要求。”
盡管這樣,郅英武始終很看好冷鏈的前景。“我做冷鏈11年了,雖然比較難,但還是感覺每一年都在往前走。整個國內的冷鏈物流現狀需要各方的努力,哪一方不努力、不重視都不行。”
【建議】
“實行肉類冷鏈統一配送,我覺得要克服冷鏈系統的建立和利益的分配,最關鍵的是冷鏈運行過程中的溫度保持控制。”遵義御牛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冷鮮牛肉,其行政經理趙波這樣認為。
政府應加強補貼,企業建立“物流伙伴”。
趙波說,需要有非常實力的運輸商才能完成此項工作。他認為,需要與有實力的承運商簽訂責任明確、操作規范、執行標準的合同并執行,承運商應交納擔保金。“對承運費用的控制,企業或者屠宰行業協會要與承運商談判,以長期合作機制為基礎,構建合理的運輸費用的價格機制,申請補貼減輕屠戶們的壓力。”
而對此,郅英武也是一樣的看法,認為政府要給出實實在在的補貼。從生產企業的角度,他認為,品牌性企業更應當提高要求,要使用全程冷鏈,在管理上不應該為了節省成本而實行階段冷鏈,可以建立核心的物流伙伴。
完善操作流程,實時溫度控制。
郅英武說,在操作過程中,實際操作者,包括司機、搬運工都要培訓。對于批發市場來說,大部分是一車多門店配送,是不可能實現冷鏈的無縫對接的。“在常溫狀態下,怎樣能縮短這個時間?”郅英武反問說。
“司機打開門,有時候車輛隔溫門簾的開關都要精確到秒。”郅英武說。
也有業內人士建議,要求對冷鏈系統的全過程進行實時溫度管理,不但要建立溫度記錄,而且還要跟蹤溫度控制的情況。
建立監督檢查制度,聯合多部門行動。
“對運輸過程中的控制,需要建立相關人員定期、隨時隨地的監督檢查制度,完善從出廠到消費者的冷鏈每一環節的檢驗、檢疫證明,以判定責任和保證質量。”趙波建議說,“對車輛應注重通過GPS、遠程溫控技術手段進行全程跟蹤監測并隨時整改。”
宋華認為,“要有一個驗收的標準,檢查產品到底合格不合格,不合格的就要撤出去。”宋華說,這是一條龍運作,應聯合各個部門,從交通、交警、城管、工商、農業、公安等部門按照肉品統一配送的要求,制定終端的一個監管的政策,以保證最終的貨品是真正經過冷鏈運輸的。
【聲音】
●南海屠戶:增加兩倍成本,壓縮屠戶利潤
南海大瀝錦豐肉聯廠一位肉牛屠戶介紹,冷鏈配送打破了原有自家運輸的模式,容易引起糾紛。
“更嚴重的是,我們的運輸成本急劇增加。”該屠戶透露,冷鏈配送前,每月的運輸成本只有500-600元。然而,冷鏈配送后,肉聯廠按照每頭牛30元收取運輸費。“就按我每天殺兩頭牛,一個月就得1800元,增加了兩倍的成本。而且我還不能漲價,因為順德的牛肉不是冷鏈運輸,最終就導致我們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。”
在這位屠戶看來,冷鏈配送如果要做,就得佛山五區一起做,這樣才能保障公平。
●消費者:支持加強監管,希望價別抬高
市民陳先生認為,南海此次實行肉制品統一配送,應該會對肉制品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,希望能夠好好得到執行。
“只要質量能得到保障,上漲一點也可以接受。但是上漲太多,就會有些壓力。畢竟每天都得吃肉。”陳先生說道。
●肉聯廠老板:冷鏈配送可以提倡,不應強制
禪城一家肉聯廠老板認為,南海的政策增加了肉品運輸成本,將相應推高零售環節肉品的銷售價格,“最終仍是消費者買單”。
“冷鏈配送可以提倡,但不應當強制要求。”該老板表示,當前運輸的環境符合國家相關條例,不存在問題。而參照廣州發展冷鏈配送的經驗,單獨在運輸環節實施冷鏈,而沒提前對肉品預冷、儲藏或最終分銷的,終究不能長久。
●南海區副區長李曉佳:0℃-18℃條件下肉質保存較好
李曉佳說,對于佛山來說,一年中有半年處于夏季,據調研肉類在0℃-18℃的運輸條件下,肉質會保存比較好,而現行運輸車輛,沒有溫度控制,肉很容易發臭。
針對冷鏈運輸會導致肉價上漲的說法,李曉佳說:一個簡單的例子,企業把他們的生產車間、生產工藝等都進行全面升級,但是他們的產品就一定會漲價嗎?大家看的是你的產品,別人肉價都低,你的肉能漲價嗎?
(據《南方都市報》)
來源:中華冷凍食品網
聲明:此文是《冷凍產業周刊》授權于中華冷凍食品網首發,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本網!否則本網有權對其追究相關法律責任!本網發布此文,只為給您做信息參考,請您慎重對待此文所發表的觀點給您帶來的影響和任何后果,我網對因此文給您帶來的任何損失和造成的影響不承擔任何責任!